《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措施》公布如下(節選):
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戰略部署,全面落實《中共中央、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》,在新起點上推動福建經濟體制改革不斷走深走實,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措施。 1.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。制定完善省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(2020—2022年),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,推動國有資本向優勢產業、優勢企業、企業主業集中,更好把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,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、創新力、控制力、影響力、抗風險能力。組建5家省級國有資本投資(運營)公司,強化投資引導和結構調整,優化國有資本配置,推動產業集聚和資源整合,盤活存量國有資本,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。鼓勵不同層級、不同地區國有企業開展合作,實現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、共同發展。 2.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。推動2家省屬企業在集團層面實施股權多元化改革,加快推進一批優質后備企業掛牌上市,確保2022年省屬企業股權多元化比例達到60%以上,與非公有制資本混改比例達到45%以上。支持符合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建立骨干員工持股、上市公司股權激勵、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機制。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,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,全面落實黨建入章程,推動規范董事會建設試點,加強外部董事隊伍建設,穩步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,健全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。對混合所有制企業,探索建立有別于國有獨資、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。對國有資本不再絕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,探索實施更加靈活高效的監管制度。 4.營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。健全完善支持民營經濟、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的市場、政策、法治和社會環境。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電力、鐵路、石油、天然氣等重點行業領域相關業務以及養老、醫療、教育、文體等事業。實施全省統一的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規則,建立省工程領域招投標在線監管平臺,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。創新發展“晉江經驗”,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心無旁騖辦實業。實施中小企業梯度培育行動,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,引導“個轉企、小升規、規改股、股上市”。引導和鼓勵高科技企業赴科創板上市,推動更多企業登陸創業板或進入新三板精選層。增強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和動力,支持民營銀行、村鎮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發展,深入推進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和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。完善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支持體系。鼓勵引導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到銀行間市場或滬深交易所發債融資。健全依法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權和知識產權制度。構建清理和防止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的長效機制。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政策體系,建立規范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,提升“政企直通車”服務效能,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,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。 5.完善產權制度。健全歸屬清晰、權責明確、保護嚴格、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,加強產權激勵。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產權管理制度,實行全省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。加快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,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制度,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,推進海域、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轉讓、抵押、出租、作價出資(入股)等工作。落實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,健全農村承包地“三權分置”制度,賦予經營主體更有保障的土地經營權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充分保障農民集體資產權能與權益,創新農村集體經濟有效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,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推進市場化運作。完善林權制度改革,推動森林生態資源保護發展。完善和細化知識產權創造、運用、交易、保護措施,推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,完善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,發揮知識產權法庭作用。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。 18.擴大科技創新源頭供給。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著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,編制實施省中長期和“十四五”科技創新發展規劃,推進優勢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、重點項目、重點單位。深化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,沿福廈泉軸線打造科技創新走廊、沿?萍紕撔庐a業帶。建好用好省創新研究院、創新實驗室,以及重點實驗室、工程研究中心、企業技術中心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。完善高技術企業加速成長培育機制,推動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和質量大幅提升。加強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、科研機構和領軍企業深度合作,持續引進共建一批大院名所和高端研發載體。完善科技人才發現、培養、激勵機制,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,大力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領軍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。 19.健全支持基礎研究機制。傾斜支持重點基礎學科發展,建立健全面向國家及省重大需求的科學問題凝練機制。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,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,激勵民營企業和社會力量發揮更大作用。鼓勵企業和科研事業單位等共建研發機構,開展面向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。加強生命科學基礎研究,推動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研發,建立健全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儲備和支持體系。 20.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質效。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,把更多精力轉到創造環境、搞好服務上來。加快高?萍汲晒D化網上服務平臺建設,完善海峽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,高質量培育建設國家及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,探索建立科研項目經理人制度,推進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深度對接,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。選派干部人才到高校掛職鍛煉,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。加大科研單位改革力度,賦予更大科研自主權。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。完善科技評價機制,優化科技獎勵項目。建立重點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重大項目目錄,健全科技重大專項“揭榜掛帥”攻關機制。加大企業購買重大科技成果補助力度,重點推動國家級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轉化。堅持和深化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,構建科技特派員利益共同體,推動實現“訂單式”需求對接、“菜單式”服務供給。 21.健全擴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支持體系。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,重點投向科技型企業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和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、高新區和科技園區等關鍵區域。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方式,綜合運用項目支持、基金引導、股權激勵、風險補償、支持上市等形式,引導撬動社會資金投向研發創新。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,完善企業研發投入激勵機制,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。統籌安排,精準發力,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,支持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,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,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。強化國有企業研發投入考核,完善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業績評價機制,進一步發揮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示范、引導作用。 22.健全優化產業結構的政策支持體系。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,強化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,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、產業鏈現代化,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。完善發展先進制造業、振興實體經濟的推進機制,促進產業向高端化、綠色化、智能化、融合化方向發展。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,健全有利于促進市場化兼并重組、轉型升級的體制和政策。完善工業(產業)園區建設標準化體系,依法有序推動工業企業“退城入園”,構建促進園區高質量發展新體制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,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,完善“一個行業、一個規劃、一個政策”工作機制。運用數字福建建設成果,高起點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,辦好數字中國建設峰會,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,打造數字中國建設樣板區和數字經濟發展高地。深化拓展前沿科技及產業化運用,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級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,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。健全糧食生產、儲備、應急等糧食安全保障機制,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完善促進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。 23.優化區域經濟布局。建立健全以發展規劃為統領、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、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為支撐的統一規劃體系,健全以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為依據的差異化政策和考核評價體系,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、優勢互補、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。完善閩東北、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機制,更加突出區域協作互助和利益補償,持續推進重大項目、重點平臺、重要改革,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。強化福州都市圈、廈漳泉都市圈帶動作用,提升福州、廈門、泉州等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,推動城市組團發展。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,堅持黨建引領,大力推進近鄰黨建工作;強化依法治理,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,推動城市管理手段、管理模式、管理理念創新,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、精細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,抓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,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。完善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聯動發展機制,促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。創新區域互動合作機制,拓展與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,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,學習借鑒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先進經驗,更加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。